前言
自从新高考制度在河南推行以来,笔者总能在朋友圈亦或是其他地方看到许多同学们的议论,有的庆幸自己是新高考的宠儿,有人感慨自己生错了年代,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,新高考真的是当年青年的阿司匹林吗?
这次我们不从家国情怀的方面来谈新高考,只从一个小镇青年的所见所感来客观阐述这件事。如果有不同观点,以您为准~
正文
虚幻的优势
称赞新高考的同学,无非以下两种情况。一是图个新鲜——觉得河南省终于和其他的省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了,觉得自己也成了时代的弄潮儿。另一种就是过度神话了3+1+2的选课制度,认为这个选课制度也是对自己天性的解放。
那前者不必多说,多刷两套模拟卷,自然就该破防醒悟了。
我们这次主要聊一下这个选课制度。
先说下结论吧,我不认为新高考给了小镇青年更多选择的可能性。嗯,试问各位小镇青年们,你们敢走偏文路线吗?这里并非是对文科专业抱有什么偏见态度。事实上,就统计数据上来看,理科生确实比文科生能够更早的成家立业。这个时代,文科是让步于理科的,不用我立论据,这点已经成了不言而喻的“公理”。
然后再谈这个偏理选科嘛,有一门物理是肯定是要选的。在此基础上,如果你留意过新高考的趋势,那么你一定会发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工科专业要求物化捆绑。
这样看来,剩下来的一科你只能在政治/地理/化学/生物四门中“选”一个。
那么请问,你最后一课还能选什么呢?
选政治的话,学科交叉,我估计你很难吃得消。选地理的话,嗯,你喜欢的话当然可以,但就我之前在文科班的经验而言,这科的难度不亚于物理。如果你要选生物的话,好,你又回归物化生的桎梏了。
诚然,3+2+1的制度确实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选科可能性,但对于小镇青年而言,他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的选择余地。
确切的劣势
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,基本上九点就可以睡着了(睡得晚还会挨揍www),但现在他们基本上都要写作业到近十点,基本上和高三生处于同一作息时间,暂且不谈学习效率如何,单轮这个学习时间就很恐怖了。
新高考一再强调打破惯性思维,拒绝刷题套路,落实双减政策,可落实到个人身上是怎么样的呢?
嗯,据我观察,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高强度内卷;是越来越焦虑的家长朋友们;是越来越多从天台一跃而下的受害者们。
但,为什么,不是说双减政策落实到位了吗,不是说已经不用刷题了吗,不是说要实行素质教育,回归学生天性吗?
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是诠释这个现象,首先咱们得知道双减,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。
出处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一、什么是“双减”?
2021年7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,提出“双减”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,教育部党组将其作为“一号工程”。
二、为什么要“双减”?
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
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个顽瘴痼疾,学生苦不堪言,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。
事关国家教育体系根基
培训行业野蛮生长,形成了另外一个教育体系,功利主义倾向严重,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,对学校教育体系产生强力冲击。
这就是官方的回应,很有官话套路的感觉,但这不是我们所经历的。
我就直说了,对于小镇青年来说,双减的目的是让学生减少刷题量,减缓精神压力。
注意,这是目的啊,那么手段什么呢?
手段就是让你明白到自己就算头悬梁锥刺股也不上大学的现实,干脆别卷了,没用。
简洁明了。
如果你对比过全国一卷和新高考一卷的卷子,你很容易就会发现: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,或者说出题习惯。
前者你完全可以靠刷题,靠你平时积攒的知识储备去完成作答。
而后者我不相信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,能只靠努力上岸。我自己就是靠刷题的惯性思维能够碰到本科线,但我如果去做新高考的卷子,能不能考上专科都是个未知数。他那个题型的创新思维,我是断然没有的,稍微带点创新的题目,我是一窍不通的。
如果你认真观察过,全国乙卷绝对是除北京卷上海卷以外最简单的一张卷子。所以靠努力改变命运,在河南确实是真实存在的,但新高考以后我不是很能确定了,这个东西因人而异,况且我也没见过河南的新高考卷子到底长什么样子。
但是离尘埃落定已经不远了,也就两年。
新高考的卷子和传统的高考卷差异这么大,也难怪大伙会如此神经质了。
了解这个东西之后,前面说的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再提几点。
思维可以练习吗?那毫无疑问是可以的,于是就有了从幼儿园开始的延时课,奥数班。
那刷题没有用了就可以不刷吗?那毫无疑问是不可以的,大伙都在刷,有没有用早已经不重要了,刷题早就在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异化下成为了高中生的一种文化符号,无论是谁,只要你是高中生,你多少也要刷几张装装样子,但是这是无用功啊各位!
于是就有了新高考后的那批在题海里挣扎,最终淹死的人啊,死之后还要被有天赋的人唠上一辈子,能接纳他们的只有楼下冰冷的平台,可是一场雨过后,也还是连挣扎的痕迹都不剩了。
新高考堵死了小镇青年靠努力补天赋的这条路。大城市老师可以通过学习交流,开研讨会来适应新高考的思维变化,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。那对于在小镇吃了半辈子白饭,上课全靠PPT念答案的老师而言,去哪里去适应新高考呢?做梦去吧!
我在县级市最好高中的重点班里就读,如果不是看抖音,我甚至不知道那平时用传统方法要求好久的法向量,竟然可以通过大学知识半分钟求出来,而且能做到100%正确。你指望这批人来给你锻炼思维,那你还不如指望书上的知识能从高浓度自发流向咱低浓度的脑子。
后记
对于小镇青年而言,旧版文理分科制度是断然是好于3+2+1的,一是旧版竞争力小,大伙都学一样的科目,平均下来,大伙的科目拉开的还真没那么明显。
因为新高考这个东西,其实就是让你选择你的优势科目来减少和别人的竞争力。
但是你没有选择的余地啊,小镇青年是不可以说哪门成绩好选哪门的,咱们只能专业优先啊!
当然兴趣就更不用提了,从小就被辅导班塞满的人上哪里知道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是什么。
所以你看,为了给之后的人生留足选择的余地,这物化生老朋友不就又回来了吗?
还是挺庆幸自己是最后一批老高考的,至少我能有学校上。
也祝愿这个新时代的弄潮儿们未来的路能好走一些。
为你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!
最后就是那些无脑吹新高考的同学们可以省一省了,很大概率两年后破防的就是你自己。
很感激河南政府,扛着上面的压力这么多年不改版新高考,你们是我们小镇做题家的英雄...
这里是纸绫,期待我们的下次见面~
希望他们和我们不一样
臣附议,咱还是希望家人们未来会越来越好的
害,我们无法改变什么。。。